1月18日,2019中國智能製造全產業鏈應用大會在廣東東莞隆重舉行。格力電器總裁助理文輝發表《格力助力升級製造業新生態》的演講。以下內容由小編根據會議當天速記稿整理,如有不當歡迎指正。
尊敬的各位領導,各位嘉賓,大家下午好!我是來自格力電器的文輝,今天很高興在這裏與大家分享格力助力升級製造業新生態。
首先我和大家分享格力智能製造發展之路。2012年12月,董明珠董事長前瞻性地指出中國工業自動化大發展時代到來。格力進軍智能裝備,助力製造強國夢,從此開創了格力電器的智能裝備時代。
2013年起,格力相繼成立了智能裝備公司、裝備動力院、大數據中心、連雲科技等研究院機構,有效地支撐了格力工業互聯網、能源互聯網兩大產業係統的快速發展,從而推動了格力智能製造、智能工廠的穩步落地。
2013年以來,格力電器進行了全麵的智能製造升級,累計投入了50億元的專項改造資金,自研了8000多台(套)的高端自動化設備,從而解決了22000個崗位的自動化升級。同時在2014年起,格力電器帶動上下遊產業鏈進行智能改造,涉及了八大領域,共500家企業,崗位優化升級超過8000個。
從2016年起,格力落實了董明珠董事長的戰略,全麵進軍外部市場,在電子元器件、消費類電子及加工行業等外部市場實現了突破,每年服務上千家的外部企業。
董明珠董事長一直要求我們堅持自主創新,真正的技術必須掌握在自己手裏。因此我們在工業互聯網和能源互聯網方麵,堅持自主創新,堅持自主掌握核心科技。在工業互聯網方麵,我們依托格力自主研發的G-FMS係統,在智能物流、柔性製造等方麵有效地支撐了格力工業互聯網的實現。通過多年來的發展,格力在工業機器人、數控機床、智能倉儲等方麵已形成係列化產品,並服務於全國各地的企業。
在基礎模具方麵,2013年起,我們投入了60多億固定資產,通過培養800多名高級工程師,引進了1000多套的高端設備,實現了格力模具的跨越式發展。通過跨越式的發展,我們五大領域實現了對應的突破,不僅滿足於格力自身模具的開發需要,同時依托自身強大的生產能力,為客戶提供對應的係統解決方案。在精度方麵,我們的模具可以達到0.001毫米,在對應的高速定製模具方麵,我們全麵超越了日本的模具。在能源互聯網方麵,我們依托自主開發的G-IEMS係統,在能源的精細化利用、實時控製、智能控製方麵實現了突破發展。
在格力工廠綠色化建設的同時,我們還服務於國內外客戶,如美國鳳凰城項目就全套應用了我們的光伏發電空調係統,沙特達曼辦公樓以及國內的海島酒店同樣全麵應用了格力的產品。同時我們還服務於西藏邊防,服務於我們的人民子弟兵,讓他們有一個更舒適的工作和生活環境。格力工業互聯網和能源互聯網的快速發展,有賴於格力電器在關鍵核心零部件上的自主研發和自主製造。
這是我們在基礎板塊的六大工業製品,我們的凱邦電機為智能製造提供了高端的伺服電機;我們的新元電子,實現芯片的國產化和高端伺服驅動的目的。精密製造電工、精工分別在各自領域提供最優秀的零部件,助力格力智能製造的發展。通過以上幾個基礎體係的建設,格力在智能建築製造項目方麵取得了重大突破。剛才我們的視頻已經展示了我們在長沙智能工廠的建設情況。我們依托三大實踐方針,四大實踐步驟,快速實現了格力智能工廠的示範作用。通過整個產業鏈應用方案,取得了比較喜人的效果。另外,格力在人均效率方麵也得到了大幅提升,這一點在長沙工廠體現得最充分,長沙工廠也是格力14大工廠裏麵第一個突破人均產值300萬的製造型基地。
在得到內部發展同時,我們也得到了國家相關部門的認可。格力分別在2017年、2018年獲得了工信部“綠色工廠”和“智能工廠”榮譽,為社會起到了相應的示範作用。通過格力長沙智能工廠的實踐經驗,格力電器將繼續堅持自主創新,繼往開來地發展智能製造。
在介紹完我們長沙工廠的成功經驗以後,我們回到中國製造的話題。現在一些難點、痛點在正困擾著中國智能製造的發展。隨著勞動力、環境、土地、政策等紅利的喪失,中國製造業亟需進行轉型升級。但是由於企業缺乏頂層設計等成功經驗,中國製造轉型可以說是遲緩的。同時我們的服務商各自為戰、缺乏協調,也影響了中國智能製造的轉型升級。
麵對這些問題,我們如何去解決?王月琴廳長的報告裏麵也講到了,必須建立製造生態體係。工信部、財政部“關於智能製造發展規劃”裏麵明確的指出,為滿足企業智能製造的需要,需培育智能製造生態體係,需推動裝備自動化、軟件信息技術等不同領域的企業緊密合作,協同創新,推動產業鏈各環節企業分工協作,共同發展。
比如今天我們格力電器聯合中國聯通、深圳總院、民生銀行,在產城規劃領域、智慧園區、工業互聯、能源互聯、基礎通訊、大數據、雲金融支持方麵,共同推出了中國智能製造全產業鏈解決方案。平台通過首創的“五化融合”,在精益化、自動化、信息化、綠色化、金融化方麵,有效支撐了中國智能製造產業鏈應用解決方案,實現了橫向到邊、縱向到底、全產業鏈覆蓋;完成了從局部化到整體化,從零散化到集成化,從重零部件、重設備到重布局,最終通過整合優質頂層資源,發揮了平台優勢,降低分散對接成本,實現智能製造的精確落地。
滕州華北數控機床有限公司專業生產鑽銑床。